B-Sports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展现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系列成就,展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民航振翅高飞的新图景,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大型系列报道。本报记者深入华北必一运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新疆实地调研采访,记录民航系统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为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献礼,敬请关注。
这里是广袤黑土地上的超级粮仓,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这里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也有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
这里诞生了许多英雄和故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立起一座座传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在雄鸡版图上,它昂首挺立,地位举足轻重。
它曾经光芒万丈,新中国百业待兴时,是东北担起了现代化工业建设的重任;它也曾失落彷徨,东方风来满眼春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承受着转型的阵痛,一度显得落寞、沉寂。
回顾新中国民航75年发展史,离不开也绕不过东北。我们怀着期待踏上了这片黑土地,试图探寻东北民航的发展脉络,感受书写东北振兴新篇章的民航力量。
新中国民航是在西方的封锁、打压中艰难诞生的。东北地区身处与社会主义阵营交往的最前沿,在新中国民航的筑基阶段,发挥着对外开放门户与工业化基地的重要作用。
1950年7月1日,中苏民航公司开航,首飞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赤塔航线。这是新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这条航线上的沈阳东塔机场,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东北地区最重要和最大的机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塔机场仅有一座二层的综合楼。1950年,中苏民航沈阳站年旅客发运量只有99人次。
2024年8月,在距离东塔机场旧址仅几百米远的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办公楼内,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丁志平给记者列出了当前东北民航发展的一组数据——
2023年,东北地区实现旅客吞吐量8059.7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96.4%,恢复速度高出全国民航平均恢复率3.2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东北民航实现旅客吞吐量4519.4万人次,同比增长21.1%,增速同样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样的数据对东北民航来讲可谓来之不易。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民航发展面临的压力尤为特殊。民航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地方经济发展是民航业发展壮大的根基。而东北经济曾一度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时期,经济结构单一、人口老龄化、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转型。加上东北地处全国航线网络的“末端”,地面交通承载能力坚实,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运输航空网络建设带来了一定制约。
“党的二十大以来,东北民航在民航局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推进安全治理现代化,多措并举保障运输航空恢复发展,加速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北四场枢纽功能完善以及支线机场保障能力提升,大力推进‘干支通、全网联’,改变了过去‘到了末端只能走回头路’的情况,促进支线‘毛细血管’畅通,同时大力推进立体综合交通建设,优化低空航线网络布局,收到了明显成效。”丁志平说。
看过浑河岸边的夜景,从沈阳出发一路向北,抵达哈尔滨机场,再前往繁华的中央大街,记者感受到了丁志平这句话的深意。时值盛夏,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队、亲子游家庭,让宽阔的中央大街因为人头攒动而显得十分拥挤;大大小小的俄式商店、老字号甜品店、哈尔滨红肠店内客人不断;在标志性的索菲亚大教堂前,身着异域风情服装的旅拍女生寻找着合适的角度,为“出片”而兴奋不已。种种场景都让人深切感受到,“尔滨”的风从去年冬天吹到了今年夏天。
“‘尔滨’的火绝不会是昙花一现,今年夏天我们延续了这股旅游热,到了冬天将更红火必一运动!”黑龙江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颜寒充满信心地说,“去年,无论是黑龙江省政府还是我们民航从业者,都为振兴旅游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们通过增加班次、调换大机型等方式加大运力投入。同时在航站楼内改造摆渡车暖风设备、增设更衣间、免费发放暖心毛毯,希望旅客一落地就有家的感觉。”此时,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于今年9月15日竣工,为迎接明年初的亚冬会运输保障工作做好准备。哈尔滨机场也将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拥有双跑道的机场。
前不久,在民航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哈尔滨机场被定位为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未来,我们将加速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开通哈尔滨至莫斯科、叶卡捷琳堡等航线,打造对俄快线,助力构建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颜寒告诉记者。
“尔滨”的“出圈”让东北民航发展越发热辣滚烫起来。2024年春运期间,东北地区各大机场都迎来了红红火火的运输高峰。“‘不太冷’的辽宁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辽宁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维华告诉记者,“自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加大与南航、东航、国航三大航的央地合作力度,目前在沈运营航企达到45家,过夜运力达到85架,沈沪、沈蓉、沈青三大快线航班量高峰分别达到日均25班、16班和13班,深圳、广州等15个主要航点的航班量也达到日均10班以上。”
从“冰天雪地”到“金山银山”,自信的底气源自东北民航强劲的发展势头。疫情防控转段后的2023年,东北四场成绩斐然:长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1548.4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111.1%,恢复率排名全国千万级机场第一;哈尔滨机场春运期间的单日航班量、旅客吞吐量创造了通航以来最高纪录,连续10天单日旅客吞吐量达到8万人次以上;沈阳机场全年完成运输起降15.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056.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8万吨,成为全国千万级机场中三大指标全面恢复疫情前水平的七个机场之一;大连机场完成运输起降1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613.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万吨,较2022年分别增长97.7%、153.3%和18.6%,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航业的迅速恢复,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3年9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由上而下的关心、支持,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信心,促进东北民航跨越式发展。
从辽吉黑三省一路走来,记者深切感受到,东北人的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东北精神。那是老工业基地沉淀的坚韧,也是“共和国长子”独有的骄傲。
提起东北,人们会想到广袤的林海雪原、松花江上厚厚的冰层,或是冻梨的清甜和乱炖的浓香,那些都是与冬天有关的印象。
而对民航人来说,东北的冬天是更加具体的,意味着天寒地冻时通宵达旦的除冰雪作业,风雪肆虐下扫雪车、除冰车发出的巨大轰鸣声,以及候机楼内盼望尽快起飞的旅客们焦虑的眼神。
“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安全生产无小事。”丁志平说。“航班正常性的高低反映出民航运输品质,体现出航企、空管、机场协同运行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是高水平安全的前置指标,也是旅客出行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争取飞行正常是东北民航始终追求的目标”。
2023年12月14日,辽宁省迎来了一轮强降雪天气,在一天一夜的降雪过后,沈阳桃仙机场的机坪累计降雪量达8厘米。为保证特殊天气下航班运行保障顺利进行,沈阳机场全面启动不停航除雪和联合除防冰模式,300多名除雪人员、70多台除冰雪设备在凛冽寒风中开展作业,确保飞行区、航空器始终处于适航状态。那一天,沈阳机场的放行正常率达到87%,高于民航局正常天气条件下的标准。
“东北地区机场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冬春冰雪、夏秋雷雨,极易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运行。”王维华介绍说,“近年来,沈阳机场创新运行体制机制,组建了沈阳机场运管委,建设了联合运行指挥大厅,实现了空管部门、基地航企的席位入驻和生产系统的信息联通。”一系列努力使运管效率大幅提高,2023年沈阳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达到92.85%,在全国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三。
面对冬季冰雪天气与旅游高峰期的叠加,东北地区各机场严阵以待,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运行安全顺畅。2023年11月6日,长春迎来了首次冻雨叠加大雪的特殊天气。整整两天,长春机场目之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面对挑战,长春机场拿出了自家的“锦囊妙计”。在多年除冰雪保障过程中,长春机场总结提炼了“三提前、五协同、五抓实、一确保”,首创了“单机位四车”和“三机位八车”的交互作业模式,将航空器除冰平均时长缩短至3分钟内。
冰雪天气保障依托于长春机场的“大运行”工作模式,即建立以运管委为核心的协同联动机制,整合地面保障资源,实现空地协同放行。吉林机场集团总经理李树英介绍:“春运期间,我们始终保持高运输量,冬季运行保障压力巨大。我们持续加强与沈阳流量室、民航局运控中心等单位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提升冰雪天气下的保障效能。”
年复一年对冰雪极端天气的提前部署、高效应对、妥善处置,是东北民航全力推进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确保“两个绝对安全”的缩影。民航东北局深化安委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作用,持续探索安全治理创新,与时俱进更新安全治理理念,不断完善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协调联动,形成了齐抓共管民航安全的新局面。东北民航“预、防、治、理+应急”的治理理念不断深化,全员自发“讲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氛围愈发浓厚,现代化的智慧、科技手段也得到有效应用。
走进民航黑龙江监管局办公楼内的远程监管大厅,记者在两排大屏幕上看到了哈尔滨机场以及黑龙江12个支线机场的现场运行情况。候机楼大厅、安检通道、机坪跑道……各个关键运行场景一览无余。民航黑龙江监管局局长吕卓指着其中一个显示哈尔滨机场值机柜台实时情况的屏幕说:“在去年底‘尔滨’火起来的时候,机场客流量激增,刷新了航班起降和旅客吞吐量最高历史纪录。我们立即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每天都有人盯着现场看,有时看到旅客过多,需要增开柜台,现场的人都还没发现,我们的电话就已经打过去了。”
与东北的冰天雪地一样深入人心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厚底蕴。东北地区的航空制造事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东北航空工厂已经开始生产航空产品,包括机身、尾翼、螺旋桨等,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记者走进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沈阳基地,试图从这一民航业内久负盛名的航空维修企业入手,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延续。沈阳基地的前身是成立于1964年的民航沈阳管理局机务维修队。如今,它已经是我国首家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拥有CAAC、FAA和EASA维修许可的维修单位。组建至今,沈阳基地保持着无机务原因导致飞行等级事故的安全纪录。
“作为机务维修企业,我们充分践行‘治未病’的理念,全力确保‘两个绝对安全’。”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沈阳基地总经理董宇说,“前不久,借助南航自主研发的‘天瞳’系统,通过发动机性能远程监控,我们发现一架飞机发动机振动有一个跳变。工程师立即决定飞机停场检查,成功避免了一起潜在的发动机空停事件。”
近年来,沈阳维修基地在现代航空维修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攻克了航空器辅助动力装置(APU)、整体驱动发电机(IDG)、复合材料修理等与民航飞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关键技术。
“比如复合材料修理,国外就是不给你手册、工艺、工具。一个部件坏了,找国外厂家修理,可能需要上百万元人民币,那怎么办?我们就搞自主创新,从工艺、原料到生产过程都掌握了核心技术,比如V2500发动机全能力维修、热压罐封装等,不仅节省了成本,更为航空安全打下基石,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董宇说。
东北是我国通航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从1952年开始,通航飞机就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开展航空护林等业务。1956年,中国民航派飞机在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勘探作业,通用航空与东北的缘分由此拉开序幕。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地区通用航空企业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雄厚的产业基础,一度全国领先,业务覆盖范围广泛,其中农化作业、林化作业占全国的49%左右。肥沃土地上通航的种子,如今正生长成参天大树。
东北的通航作业主要包括农林播撒、护林防火、应急救援、人工影响天气等,通航飞机几乎不停歇地在黑土地上空穿梭。如今,仅黑龙江地区的通航机场就有90个,通航企业达到18家。
黑土地孕育了“大粮仓”,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从春耕到夏种,播种、除虫是一个大工程。粮食作物上的虫子往往长在叶片背后,且喷洒农药的窗口期只有几天,如果仅依靠人工完成,难度太大。而大型通航作业飞机能利用气流将叶子“哗啦啦”地掀起来,飞上几个来回就可以完成人工十几天的工作。“一年中通航闲下来的时间很少,春秋季护林,夏季农化作业。黑龙江省去年通航(不包含无人机)农化作业面积超过3000万亩必一运动。”吕卓说。
“兴安岭”在满语里是极寒处的意思,位于黑龙江沿岸。其中,大兴安岭绵延1400多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此大面积的巡航护林工作依靠人工是不够的,于是通航飞机成为这片森林的“守护者”。自今年初以来,北大荒通航派出护林飞机12架次,分别在牡丹江、大兴安岭、佳木斯、黑河、伊春等区域作业,累计作业928小时、373架次。自开展护林业务以来,北大荒通航累计飞行3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80圈,完成森林灭火1000余场次。
东北地区的通航企业实力雄厚、机型齐全、作业能力强,在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抢险救灾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国飞龙通航派出一架现役起飞重量最大的米-26直升机,在清平乡营救了200多名被困灾民,并吊运推土机和挖掘机29台、油罐7个、集装箱6个,被誉为“无言的功臣”。飞龙通航自1985年成立至今,历经近40年发展,始终践行“恪守使命、自强自信、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先后完成了南北极科考、1998年抗洪、重庆武隆山山体滑坡抢险、四川泸定抗震、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山火救援等大小数十次应急抢险救援任务,为护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东北地区在通航短途运输发展中也一直处于领跑地位。黑龙江是全国较早开展通航短途运输飞行的地区,2018年嫩江墨尔根通用机场正式通航,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开展短途运输的通用机场。如今,从嫩江到哈尔滨、黑河,从呼玛到加格达奇、五大连池的通航飞行,为当地居民“飞出去”插上了翅膀。目前,黑龙江有短途运输航线人次。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亚区域合作、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为了让东北民航飞得高、飞得稳,民航东北局持续战略性引进航空企业,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全面充分高效供给关键资源,吸引更多运力投放。针对东北地区冰雪天气多、除防冰费用高的特殊情况,民航东北局推动辖区开展航空器冬季除防冰“降本增效、降费增信”活动,切实为航企减负。在民航东北局的引领推动下,东北民航各单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愈发红火起来。
在文旅产业上发力,是东北民航把握发展机遇的重要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南航黑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庄树际告诉记者,目前东北旅游市场存在较大潜力,特别是亚冬会期间航空市场将更加火爆。“东北航空市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我们针对季节性旅游特点,特别是冬季冰雪旅游资源与夏季凉爽气候,执飞‘候鸟’特色航班,便于南北方游客交换体验不同的季节风情。在黑龙江省内,以哈尔滨机场为枢纽,我们通航12个支线个;对省外则是全力打造哈尔滨至北京大兴、大湾区、海南3条快线,持续增强出行通达性”。
黑龙江机场集团在前期开通鸡西、漠河、黑河经哈尔滨至深圳等“干支通”航线日正式开通哈尔滨经漠河至抚远“两极”串飞航线,我国最北和最东两座城市之间首次实现直飞。抚远与漠河两地相距1600余公里,驾车需要近20小时;铁路出行需要到哈尔滨中转,全程超过36小时。而这条“两极”航线的开通,将两地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2个多小时,上午去“北极”看雪、下午到“东极”赏俄式风情已成为现实。
增强航空运输通达性,是东北民航未来发展的“硬道理”。东北地处国内航线网络的“末端”,单程客源占比高、回程客流少是制约东北民航发展的结构性短板。怎么解决?长春机场的回答是:主动作为,建立“航空大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航旅充分互动,打造空铁联运新标杆。
“我们组建了长春机场航空市场发展委员会,与航空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工作机制。”吉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林介绍,“我们积极推动吉林省政府先后与中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四川航空、长龙航空、青岛航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吉林省航空补贴有关政策,通过组合优惠等手段,最大限度吸引航企加大运力投入。”
今年4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夏秋航季航线推介会在长春召开。吉林机场集团与吉林省文旅厅、地方文旅局、航空公司、旅游企业等单位一起,认真听取文旅部门代表提出的促进航空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相关建议。立足吉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吉林机场集团以冰雪、避暑以及红色旅游资源为抓手,不断加大与OTA(在线旅行社)平台的合作力度。在冰雪旅游持续火爆的2024年初,联合16家大中型航企与长春冰雪新天地旅游景区合作,出台了持登机牌立减等优惠政策,提升冰雪季旅客出行体验。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实现空铁联运的机场,长春机场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民航与铁路的便捷换乘。2024年春运期间,通过空铁联运抵离长春机场的旅客约占机场总旅客量的36%,春运期间日均联运旅客约2万人次。2023年,吉林长春机场取得了恢复率名列全国千万级机场第一的优异成绩。
2023年,沈阳临空经济区规划发布暨全球招商大会召开。作为区域规划的核心,沈阳机场近年来借助国家级平台优势“高飞”,增设法兰克福、洛杉矶、芝加哥、格林维尔、阿姆斯特丹、莫斯科等国际货运航点。同时,加强与顺丰航空全方位合作,推动东北地区快件分拣中心建设升级,连通杭州、深圳、鄂州等国内货运枢纽。2023年,沈阳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9.8万吨,超过东北地区货邮总量的1/3,连续6年领跑东北地区。
每年6月是大连地区的樱桃产季,一筐筐鲜红的樱桃被运往大连机场。它们有的进入航空公司的飞机腹舱,有的搭乘顺丰航空、邮政航空的全货机被运往国内乃至日韩各大城市。今年,大连机场号召近500名志愿者投入运输樱桃的保障工作中,让大连樱桃实现了从“枝头”到“舌尖”的完美衔接。
大连位于东北地区南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被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既可向外辐射日本、韩国,又可对内将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连接起来。近年来,大连机场凸显至日韩桥头堡作用,至东京、大阪、首尔三地的航空物流运输量占东北地区运输量的80%以上。
“为持续推进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大连机场构建了辐射日韩俄、连接东南亚的航线网络,国际航班达到每周138班,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83%。”大连国际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海介绍说。
民航推动东北市场开放、生产要素流动,助力东北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品质,民航东北局连续3年开展3个“缩短1分钟”活动,持续强化东北四场运管委建设,推动成立东北地区区域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进一步统筹辖区航班运行。“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民航发展格局,正在东北地区成型、发展、壮大。
当前,东北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以硬件改善提升保障能力,为旅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哈尔滨机场新建第二跑道工程即将竣工,大连新机场全面开工,沈阳、长春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鸡西、伊春、漠河等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投产,东北民航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一个个机场连通世界,一条条航线飞向远方,东北地区已成为新时代的开放热土,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开。
飞过漫长的季节,东北民航未来可期。(中国民航报 记者肇茜、王诗彧、教欣铭)